猛志常在,勇冠三軍 —— 中國古代20大武將排名

20.常山龍膽——趙雲


趙雲(?-229),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眾寡不敵,退回漢中。次年卒。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

一襲征袍鮮血染,當陽常志此心丹。

趙雲戰功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在長阪坡保護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和劉禪脫離了危險;二在劉備南取四郡的時候擔任桂陽太守,維護了劉備在南方的利益;

三是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趙云隨諸葛亮率軍入蜀,沿途分定郡縣,為最後拿下益州立下戰功;四,隨劉備出兵漢中,用空營計擊退曹軍,被劉備讚為“一身都是膽也”。五、隨諸葛亮出兵伐魏,在街亭失利的不利情況下,保全將士們,全軍而還。

趙子龍排第20,恐怕許多人會不解,但排除演義,結合史實,趙云成就只算一般,武力也沒到冠絕群雄的地步,但趙雲的知名度確實甚廣,家喻戶曉,固排20,實至名歸。

19.天命領袖——陳慶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中國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

因出身寒門,長年不得重用,41歲始獨立領兵,戰鬥生涯只有15年,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

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是一個剛柔並濟的文雅儒將。

公元525年蕭衍任命陳慶之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領兵兩千護送豫章王蕭綜接管徐州。北魏派兩位宗室元延明、元X領兵二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準備進兵,陳慶之得到消息之後,逼近敵人營壘揮師直擊。

一比十,這很可能是他所有戰鬥中實力比例與敵人最接近的一仗。戰鬥的結果,二元的兩萬人馬不過在一通鼓之間被陳慶之的兩千人馬擊潰敗逃。

梁大通元年(527),與尋陽太守韋放合攻魏之渦陽(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將軍元昭率數万步騎來救,陳慶之乘魏軍遠來新至,僅指揮100人擊破其前鋒。

後又與諸將連營而進,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自春至冬,交戰頻繁,將士疲憊。有的將領建議退兵,他力主決戰。魏軍築就13壘以控制梁軍,他領兵夜出,破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梁軍乘勝強攻,俘斬甚多,其餘九壘皆潰。

陳慶之的知名度會低一些,但他的功績確實不低,結合上例,武力雖差,但謀略方面甚強。

18.悲情絳侯——周亞夫


周亞夫(前199-前143),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軍事家,漢族,沛縣(今江蘇沛縣)人。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的軍事家,在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後死於獄中。

縱觀周亞夫的一生,乾了兩件輝煌的大事:一是駐軍細柳,嚴於治軍,為保衛國都長安免遭匈奴鐵騎的踐踏而做出了貢獻。二是指揮平定七國之亂,粉碎了諸侯王企圖分裂和割據的陰謀,維護了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可以說沒有七國之亂的平定,就不會有諸侯王國割劇勢力威脅中央政權問題的最終解決,同樣也就難以出現漢武帝時的強盛局面。顯然周亞夫為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17. 洪武之勇——徐達

徐達(1332~1385), 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初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將,往歸之。從南略定遠,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後為大將,統兵征戰。吳元年,為左相國,拜大將軍。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

徐達本人的作戰風格為:對戰略全局的深思熟慮,以及對戰略決策的堅決貫徹,所謂時時以王霸之略盡,他善於分化和瓦解敵人。定西之戰,就是圍魏救趙,後趁黑夜發起攻擊。沈兒峪之戰,就是先疲後打。據史書裡記載,徐達一生共攻破大都市兩個,省會三個,郡縣上百(沒有重複)。

不管從武力、謀略、成就各方面,徐達在歷史上都出類拔萃,他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得善終的明朝開國元勳(朱元璋為保帝位,殺盡功臣)。

16.隋唐上武——秦瓊

秦瓊,字叔寶,漢族,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於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傳奇式人物。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秦瓊為何排第16,因他武功高強,幫李氏父子建立了大唐,讓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況且原來每年春節都能在門上見到他,他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民間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小說《西遊記》裡說: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

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裡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兩人之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於是,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與尉遲恭便成了門神。

15.忠義千秋——關羽

關羽(?-220)本字長生,後改字云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乘勢北伐曹魏,曾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躲避,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關羽為何排在秦瓊之上,就因他是關聖帝君,他恐怕是中國最知名的武將,沒有之一。

14.飛羽將軍——李廣

李廣(?-前119),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中央宮衛尉。

元光六年(前129),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

侯印不聞封李廣,他人丘壟似天山。

李廣是古詩中提及最多的名將之一,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可見李廣當時之威信名譽,李廣長年與匈奴鬥爭,立下汗馬功勞,這份愛國之情,足以名垂千古。

13.真我猛將——廉頗

廉頗(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漢族,山西太原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

趙惠文王初,東方七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首當其衝。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

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

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高級爵位),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敢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廉頗負荊請罪大家都應該有所耳聞,由此觀之,廉頗是一個真漢子,敢作敢當,知錯能改。

而結合上例,他的武力、謀略也不遑多讓,但都不算頂級,且影響力稍遜。固排13位。

12.戰爭奇才——樂毅

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生卒年不詳,戰國軍事家,漢族,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魏將樂羊後裔。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樂毅,謀略過人,以少勝多,名垂青史,但知名度略低,故排12位。

11.常勝天威——衛青

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

因姐姐衛子夫而發跡,連破匈奴,其中龍城之役大破了漢朝建立以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收復河套地區,將右賢王徹底打廢。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

衛青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華夏傑出志士,霍去病的舅舅,二者並稱“帝國雙璧”。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歷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漢武帝決定改變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和兵力,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衛青從公元前129年被封車騎將軍開始,共有七次領兵打擊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

按《史記》記載其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七百戶,《漢書》則有為二萬二百戶及三萬戶的不同記載。雖然衛青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

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後衛青病死於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為紀念他的彪炳戰功,嘉其陪葬茂陵。

10.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與俞大猷齊名。

其父戚景通任漕運官員(今山東省微山縣魯橋鎮)戚繼光亦出生於此地。率軍之日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卒諡武毅。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有多部軍事著作及詩作傳世。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保衛中華,這份赤子之心與勇猛之魂,讓後世傳頌。知名度、成就均高,故排10位。

9.武悼天王——冉閔

冉閔(322?-352),也有文獻記為“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漢族。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建立者,公元350-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建立冉魏政權。

最為今人所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也因此成為一名頗有爭議的人物,後人對其的評價褒貶不一。

352年,冉閔為慕容俊所執後斬於遏陘山,後被追封為武悼天王。冉閔後人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8.戰神令公——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7月9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弔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這份能力,古今少有。故排8位。

7.國士無雙——韓信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

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6.萬世忠將——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則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

岳飛,我不用多說,只把滿江紅附上,以表敬意。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5.托塔天王——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李靖軍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唐太宗曾給予高度評價:“……尚書僕射代國公靖,器識恢宏,風度衝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運始,效績邊隅,南定荊揚,北清沙塞,皇威遠暢,功業有成。”

一戰荊湘並撫嶺南諸州,二戰江南,三滅突厥,四搗吐谷渾,皆大勝,可謂不世奇功。

他比岳飛略強在不是愚忠,有個圓滿人生。

4.封狼大將——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漢族,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勳。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

霍去病,馬革裹屍,封狼居胥,年少成名,千古流芳。

3.亂世人屠——白起

白起(?—前257),羋姓,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後。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為白公勝之後,故又稱公孫起。白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它三人分別是王剪、廉頗、李牧)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標準的戰神,各種史料上都沒出現其敗績。一生略城百座,斬殺百十萬人,近~戰國~死傷人數的一半。縱觀人類史亦無人可比。

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司馬遷

2.西楚霸王——項羽

(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漢族,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秦末隨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鉅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項羽的武勇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華數千年曆史上最為勇猛的武將,“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項羽戰績輝煌,智勇雙全,生平80餘次戰鬥,百戰百勝,所有碰到項羽的武將都是一合之將,基本上都是一回合被挑於馬下。24歲時,力勸當時的天下第一英布抗秦,布不肯,項羽當眾舉起千斤銅鼎,眾人當場震痴,英布也自嘆不如,拜服於項羽,英布當時天下無敵,三國時期世人稱馬超有信布之勇,並非三國時期的第一名將呂布,而是楚漢爭霸時期的戰神韓信和英布。

英布驚嘆於項羽的武力,遂歸順於當時的項羽,後人給項羽的評價是如果項羽的武力是100的話,歷史中其它猛將的武力只能是90!在抗秦之戰中,鉅鹿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2萬大軍將秦軍30萬部隊殺的精光,破釜沉舟,殺蘇角斬王離,事後眾諸侯不能正視,膝而行之。

幾年後的彭城之戰,3萬將士殺光劉邦和五路諸侯的60萬大軍,害的劉邦靠妓女解救才得以脫身,妻兒均被擒,此等以少勝多,戰勝幾十萬敵軍的戰事不但要有戰神般的武力,更要有作戰的謀略。項羽在作戰的佈局和戰術的指揮均發揮的淋漓盡致,至今很多人都認為項羽的軍事才華並不比後人稱之為戰神的韓信差,項羽的智勇雙全均體現於此,年幼的項羽就飽讀兵書,戰鬥當中的謀略和指揮無不是得心應手。

最後在28歲時,劃清楚河漢界,卻由此中了卑鄙小人劉邦的奸計,四面楚歌,韓信和張良布下天羅地網的十面埋伏之計,虞姬自殺,項羽重振士氣,率領自己當初逐鹿楚河漢界過烏江時所率領的最強8000江東子弟兵當中僅剩下的800子弟兵在韓信10萬大軍的天羅地網中居然突圍而出,司馬遷的史記中明確記載,項羽可以一人步戰殺敵數百,勇不可擋,無人能傷他分毫。他親自訓練的江東子弟兵都是以一當十,到達烏江邊時,居然還剩下28名子弟兵。

烏江邊上,劉邦的10員上將圍住項羽大戰,依然不能抵擋項羽,最後在可以坐船回到江東,東山再起的時候,項羽毅然決然的選擇自刎於烏江邊上,自認為無言再見江東父老,死時年僅31歲。

項羽的霸氣,智謀和勇武令人驚嘆不已,悲劇人生更是令後人嘆息不止,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就充分體現了後人對項羽的敬畏和懷念。

光是史書上的明確記載,歷史上便無人能做到,其它後世的猛將多少都被演義或者野史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誇大,而項羽的勇武和戰績則明確的記載在史書中,項羽無愧於西楚霸王的稱號,霸王的稱號也證明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武力的象徵,後世很多無敵的猛將也都被人稱為楚霸王再世,但無一人被認為可以超越楚漢時期的項羽,足見項羽的武力之強,無愧于中國歷史上第一武將的稱號(僅看武力)。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1.兵家識神——孫武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們都知道《孫子兵法》是以描述戰略思想為主的,很多理論看上去都很空洞。以至於連吳王都會質疑孫武能否帶兵,要看孫武訓練軍隊。

而《史記》中關於孫武的軼事記載,以其說孫武會練兵,不如說孫武會立威。

所以,有很多人覺得孫武理論很強,但並不認同孫武的戰力很強。

所以,當想到春秋戰國時的名將時,更多的會是吳起、白起之類的人。但只要你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孫武的戰鬥力並不單單是強,而應該是非常強。

甚至強到不但可以甩開同時代的名將吳起、白起之流好幾條街,即使是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只有像項羽、霍去病之類的“戰神“才可以和其比肩的地步。孫武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武聖”。

戰春秋戰國時期,可以和孫武創造的戰例相比較的大概只有樂毅幾乎滅掉齊國的戰例了。但一來樂毅的主要一戰是在三晉的幫助下打贏的,二來齊國本來就不強,曾經被郄克率八百車擊敗,更曾被晉國中行獻子一家的私兵打得大敗。所以其戰績和孫武創造的戰績是沒法對比的。

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之武將,沒有之一。無懸念第一。

 

資料來源:http://m.shareonion.com/articles/10267

 

 

arrow
arrow

    Sha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